陕西作家梁有劳的微型小说《魂归边关》,以极简而深情的笔触,勾勒出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。通过 “骨灰归葬” 这一核心事件,作品将跨越半个世纪的战友情、家国义与边关魂熔于一炉,在三千余字的篇幅中,呈现出厚重而炽热的情感力量。
作为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,梁有劳(笔名晴空万里)的创作始终扎根现实,善于从历史的褶皱中发掘动人心魄的故事。《魂归边关》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:结构紧凑、意蕴深长,语言质朴却饱含情感。其作品常见于《微型小说选刊》《中国应急管理报》等报刊,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学试题,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。
在这篇小说中,作家展现了三重叙事智慧:
展开剩余80%时空压缩:将五十年的岁月浓缩于 “送骨灰归葬” 的瞬间,让高原的风、红绸布的质感与墓碑的冷硬形成强烈对比,情感在瞬间集中爆发。
情感留白:以 “裹着红绸布的骨灰盒”“带血的照片”“踹人入壕” 的动作等意象,让读者在留白中自行补足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度。
代际对话:通过父子两代军人的精神共振,完成对牺牲与守护的现代诠释,使个人命运与国家记忆紧密相连。
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,使作品在有限篇幅内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冲击力。
继父郑明的形象,是无数戍边将士的缩影。作家分三层塑造这一人物:
战火淬炼的初心:十八岁入伍的郑明怀揣朴素的英雄梦 ——“想当英雄、戴红花,给父母争光”。作家精准捕捉到新兵参战前的复杂心理:既有对战争电影的浪漫化想象,又有直面生死的亢奋与紧张。这种真实感,让英雄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。
生死抉择的担当:克节朗战役的暗堡争夺战是全篇的高光。班长抢过炸药包喊出 “你还年轻,我有后了”,瞬间将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推到极致。作家运用电影蒙太奇般的描写:踹人入壕的果断、塞炸药包的决绝、轰然爆炸的火光、牺牲后紧握的照片 —— 这组画面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英雄群像,也让读者仿佛听见高原寒风中夹杂的枪声与呐喊。
一生守诺的救赎:郑明拒绝部队挽留,揣着那张带血的照片复员,用三十年守护战友遗孀与孤儿。这一选择超越了战友情,升华为一种近乎信仰的精神救赎。作家用 “苦笑着说喊叔也行”“默默操持家务” 等细节,让承诺的重量在岁月中沉淀。他不是用语言去证明自己,而是用柴米油盐、风霜雨雪去践行誓言。
曾志强的情感转变构成小说的暗线,作家设计了三个转折点:
仇恨的种子:童年时因 “村里人说” 而误解继父,展现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。“哼了一声没喊” 的细节,将孩子的抗拒刻画得入木三分 —— 那是一种混合着失落、怀疑与倔强的复杂情绪。
顿悟的时刻:实弹投掷训练中的险情,成为理解父辈的钥匙。班长的舍身相救与历史中的暗堡战斗形成镜像,让他读懂军人的伦理 —— 战场上没有个体得失,只有守护与担当。那一刻,他仿佛穿越时空,看见了当年班长将继父踹入壕沟的身影。
传承的仪式:带儿子将继父骨灰撒在生父墓旁,完成两代军人的精神交接。高原风中的敬礼,既是告慰也是誓言:牺牲者与守护者共同化作边关的永恒守望者。阳光照在墓碑上,金属徽章般的光泽闪烁,仿佛在回应这份跨越时空的约定。
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:边关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是精神共同体的场域。
时间维度:从 1962 年自卫反击战到新时代戍边,半个世纪的时间证明军人精神的永恒。墓碑上的名字在阳光下闪耀,象征牺牲者的不朽。
空间维度:泽当烈士陵园、麻玛沟、娘江曲河谷等地名构建起神圣的地理坐标,高原风成为历史的低语者,它掠过雪山、河谷与墓碑,将一个个独立的生命故事编织成国家记忆的长河。
伦理维度:无血缘的继父、从未谋面的生父、继承父业的儿子,通过牺牲与守护结成比血缘更牢的精神家族。那声迟来的 “爹”,是对这一伦理的最高礼赞,也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确认。
《魂归边关》是一次对中国军人精神谱系的文学铭刻。那些沉默的坚守、爆发的勇气、迟来的理解,共同汇聚成边关上空永不消散的精神气韵。正如高原风拂过烈士陵园时的低语,这篇小说也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牺牲与守护的永恒敬意 —— 这正是文学的珍贵价值:让值得铭记的精神,在世代传承中获得永生。
在这篇作品中,梁有劳不仅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,更勾勒出一部浓缩的边关精神史。红绸布包裹的不只是骨灰,更是两代军人的信仰与担当;高原风吹动的不只是经幡,还有跨越时空的承诺与守望。这是一篇需要在寂静中品读的小说,因为每一个细节背后,都有雪山的冷峻与热血的温度交织,构成了中国军人精神的永恒底色。
发布于:河南省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